一、无线路由器WiFi信号不好
不少用户的无线路由器都存在信号不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无非是"三板斧"——换信道、换安放位置以及更换天线。有时"三板斧"使完,效果不明显,甚至信号更差了。因此网上出现了各种增强无线路由器信号强度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接下来我们对这些方案从原理到实际效果进行详细的研究。
天线摆放方向,对信号影响大
不少用户认为无线信号就像是子弹一样,是从天线顶部发射出来的。因此他们习惯于将无线路由器的天线平放,或者将天线指向接收设备。更有用户让多天线无线路由器"摆造型",以提高"颜值"。殊不知,这样的天线摆放方向,对于信号影响极大。

图:路由普遍使用的偶极天线信号覆盖示意图。
无线路由器使用的一般是偶极子天线,其信号并不是从天线顶端发射出去的,如图所示,其信号的覆盖就像是一个苹果。而且天线的增益越高,那么信号就越扁,而天线延长方向,将是信号最弱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天线平放,或者指向接收设备,那么,信号主覆盖区将将指向天花板和地板,无法对整个房间进行覆盖,而接收设备处,恰好是信号最弱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信号肯定会大幅度劣化。
除非是别墅或者是跃层建筑,需要照顾楼上无线信号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好将天线90°垂直摆放,使得信号的主覆盖区将平铺在整套房间里,信号就是最好的。我们做了一个测试在使用时,使用增益为5dB的天线在距离路由5m左右,中间无障碍时,将路由天线垂直时,信号最好。而当天线摆向45°角时,信号衰减达到8dB,而当天线水平摆放时,信号衰减更高达18dB。如果采用更高增益的天线,那么,信号劣化将可能更加严重。
解决信号盲区,何需大动干戈
在家庭中,无线信号的传输是异常复杂的:有穿透障碍物的透射,有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同时信号波束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干扰。之所以会出现信号盲区,一方面是因为信号传输中障碍过多,导致信号无法覆盖。另一方面,由于反射波与原波的轨迹不一样,传输时间差异会带来信号的相位差,当两个波束相位相反时,波束就会互相抵消,从而造成信号衰减,甚至完全消失。这也就是在周边都有信号,却在局部特定出现位置出现盲区的主要原因。
解决盲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无线路由器放在客厅中间,以尽可能减少波束长距离传输、复杂的反射造成的各种问题。不过,这种方案实现起来并不简单。毕竟大多数家庭内,会受无电源、网线以及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根本无法放置无线路由器。那怎么办呢?大范围移动无线路由器难以做到,但小范围移动却是可以轻易做到的。就是无线路由器摆放位置几cm的改变,会让信号的反射途径有巨大的改变,这会让驻波的存在的位置也随之改变。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效果,我们将测试用的极路由 极贰往左移动了10cm,在隔一堵承重墙的卧室中部,原本无信号的床中央,信号恢复到两格,也能上网了,还真有效。当然了,由于反射位置的改变,在房间其它位置有可能产生新的盲区,但只要在常用WiFi的位置上不出现盲区,对使用的影响就会降低到最小。因此,消除信号盲区,并不需要大动干戈,将无线路由器小范围移动,就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高增益天线,信号良好却连不上
为增强信号强度,不少用户也是蛮拼的,给无线路由器换装高增益天线,甚至用巨大的门板天线或是雷达天线。还别说,这样的改造在开阔地带传输信号时,还真能提升信号强度,不过问题也来了,当设备离路由距离较远时,明明设备上显示信号不错,甚至是满格,可却总是无法上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工作时,无线信号是需要双向通讯的,不仅无线路由器要发送信号给设备,同时要接收设备发送的信号,才能正常的工作。而高增益天线,实际上并不能提高无线路由器的发射能量,只能将信号定向传输,以增加特定方向的传输距离。但设备上使用的是全向天线,设备所发出的信号在全向传输时,衰减速度更快,在距离远时,尽管设备接收路由的信号还挺强大,但无线路由器却无法接收到设备传输的信号。这样虽然设备信号强,却无法正常上网。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无线路由器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会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路由将接收更多的信号,这样,如果芯片的接收性能不足的话,将会无法识别哪一个信号是从设备发出的有效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连不上网络的情况。

图:在使用高增益天线后,远距离传输时易出现信号良好,却无法上网的情况。
不少人将高增益天线当作解决信号差的良药,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依靠信号压缩来获得更强的信号,在环境复杂,信号传输不能依靠直线传输,而主要依靠反射,折射方式的室内环境来说,高增益天线几乎没有实际效果。当然,在开阔地带,高增益定向天线在传输距离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想要远程传输,定向天线最好成对使用,这样才能保证信号发射,接收的正常,从而实现信号好,又能正常传输的目的。
穿墙模式,看似完美,体验不佳
软穿墙是最近颇受追捧的技术,其原理是当设备与无线路由器距离较远,传输速率降低时,无线路由器自动增加发射功能,从而让设备端拥有更强的信号。这个技术虽然看上去很美,从实测的情况来看,其信号强度和传输速率都有一定的提升。不过,从使用感受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不不少人发现,路由开启穿墙模式后,网页开启速度降低,视频出现卡顿等情况,感觉甚至比不开穿墙模式还差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现软穿墙,是要付出降低容错率的代价。所谓容错率,指的是无线路由器收到信号时,对于传输时产生误码时修正的能力。如果容错率较低,路由在接收信号,并执行操作时,就会因误码的存在而无法进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路由只能再次发送请求信号,要求设备重新发送控制信号,这就会造成连接速度的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造成网页打开速度降低,视频卡顿的情况。
因此,这种以降低使用感受为代价,换取的良好测试成绩的方式,其实并不值得欣赏。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关闭穿墙模式。
二、无线路由器用哪个信道好
无线路由器信道选择建议:根据环境和设备情况进行选择。
详细解释如下:
无线路由器信道的选取对无线网络性能有重要影响。不同信道之间的电磁干扰程度和设备的使用数量均会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选择合适的信道,能有效减少冲突和提高网络连接效率。一般而言,无线路由器的信道可以分为多个频段,如常见的无线路由器频段包括信道一至信道十一等。在这些信道中,部分信道可能由于其他设备的占用而显得较为拥挤。因此,选择信道时应考虑避开拥挤的信道。例如,在大多数无线网络环境中,信道一、六和十一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信道选择,因为它们相对较为畅通,不易受到其他设备的干扰。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大量无线设备集中的区域,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信道以避免干扰。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自动选择信道的功能,让路由器自动选择最优的信道进行连接。另外,在选择信道时,还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和设备数量等因素,以确保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因此,建议用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道。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使用专业工具进行信道扫描和选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前环境的信道使用情况,从而选出最佳的信道设置。
三、无线路由器信道哪个好
指的是频段带宽,也就是路由器的发射频率宽度:
20MHz对应的是65M带宽 穿透性好 传输距离远(100米左右);
40MHz对应的是150M带宽 穿透性差 传输距离近 (50米左右)。
40MHZ 实际上是用了两个频道, 20MHZ 实际上是用了1个频道 。
选择20的比较好,无线信号传得比较远,可以穿三堵墙还有3-4格的信号。
扩展资料: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缆等。无线信道有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或微波视距中继、人造卫星中继以及各种散射信道等。如果我们把信道的范围扩大,它还可以包括有关的变换装置。
比如:发送设备、接收设备、馈线与天线、调制器、解调器等,我们称这种扩大的信道为广义信道,而称前者为狭义信道。
在电信或光通信(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场合,信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渠道,如短波信道、超短波信道、微波信道、光波信道等;
另一类是电磁波的导引传播渠道。如明线信道、电缆信道、波导信道、光纤信道等。前一类信道是具有各种传播特性的自由空间,所以习惯上称为无线信道;
后一类信道是具有各种传输能力的导引体,习惯上就称为有线信道。信道的作用是把携有信息的信号(电的或光的)从它的输入端传递到输出端,因此,它的最重要特征参数是信息传递能力(也叫信息通过能力)。
在典型的情况(即所谓高斯信道)下,信道的信息通过能力与信道的通过频带宽度、信道的工作时间、信道的噪声功率密度(或信道中的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有关:频带越宽,工作时间越长,信号与噪声功率比越大,则信道的通过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