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华为”。
第一次知道“华为”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前后,具体时间都忘了。
那次我利用年假去墨尔本,因为公司的事儿比较多,就在市中心街上的一间手机店里买了一个移动网卡。
这个无线网卡就跟U盘长得一模一样,里面带流量的,U盘的背面赫然写着“HUAWEI”的字样。
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什么国产品牌的手机,电子产品国外品牌就意味着高品质。
周围的人几乎都用国外品牌的手机,主要是三星和苹果;而且我们公司都给员工买“合约机”,隔两年就换一批,没少造钱。
每次合约到期就换一次手机,每次换手机都分三六九等,高管可以报销的额度是每月500元,中层干部300元,普通员工150元。
不管哪个层级手机都是国外品牌,国内还没有响当当的品牌,被大家认可。
我第一次知道“HUAWEI”这个名字居然是在国外,那个震惊超过了在国内。
我兴冲冲地拿个那个“U盘”给老杨看,我说:“快看这个是中国产的。”
老杨说:“不可能,你是在Vodafone(澳洲的移动运营商)的店里买的,怎么可能用中国的东西。”
我说:“澳洲有HUAWEI这个牌子吗?一看就是中国名字。”
老杨说:“搞不好就是那个塑料壳。”
我当时对网络的了解完全是白痴,有线网络刚用明白,移动Wi-Fi还是到澳洲来才知道,是手机店的店员给我介绍的。
我没想明白为什么明明买的是Vodafone的移动Wi-Fi为什么写了“HUAWEI”的名字,根本不知道是运营商采购的设备和零件。
但是我知道了华为,记住了这个名字,深感自豪。
那时满街都是电器店,好牌子都是别人家的,手机、相机、录像机、Pad、MP3……根本就没有国货的影子,电视机已经有国产的了,但都放在角落里,像见不得人似的。
后来虽然知道了华为这个公司的存在,但也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毕竟跟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沾边。
开始真正知道华为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还是因为孟晚舟事件。
那件事就像是一个亮瞎双眼的广告,委屈了一个孟晚舟,让华为扬名四海,这个广告居然还持续了三年,不想知道都不行。
因为孟晚舟,我想换华为手机,在用了将近三十年外国品牌手机的时候,换了一部华为手机。
之前对国产手机的了解还停留在山寨机上面,由于对电子产品不太热衷,没留意国产手机已经横空出世了。
而且我特别不愿意换手机,觉得是一个老大的麻烦,换一个不熟悉的操作系统,手机里一大堆信息倒腾到新手机里,想想就头大。
每次都是公司管网络的小伙子帮我弄,我还不情不愿的,有好几次换手机我都是用旧的,把新手机给女儿用。
因为孟晚舟我得到了一部华为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2,那是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我看到外表,一点都不喜欢,太重了,我也没什么机会打开折叠屏;而且太贵了,以前的手机都是“免费”的,这次是实实在在花了那么多钱买的,我不能接受。
后来汐姐怕我不用,帮我把数据都倒到了华为手机里,手机卡也换了,没退路了。
用了一天,我就觉得华为手机是终端,苹果手机还是手机,各种功能都比华为差远了,然后开始不遗余力地给周围还用苹果的朋友安利华为手机。
好多时候不想换手机就是因为习惯了,换一个操作系统还得熟悉好几天,跟是不是支持国货没关系。
但是至今我还是两部手机一起用,因为华为到了国外好多APP不能下载,比如手机银行等等。
但拍照再也不用苹果了,我拿苹果给可宝拍照都不行了,她让我换华为的才配合。
期待有一天大家把壁垒都去掉,别再人为地制造麻烦。
这几天手机经常提醒我“电池健康状态不佳,请及时检查。”
我到了华为专卖店,一个小伙子看了看,说:“还挺好的呢,接着用吧,健康状态到50%以下再来。”
我问:“换电池要多少钱?”
小伙子说:“200左右。”
这下我踏实了,比我的预期便宜很多。
我在头条的圈子很小,但有一位“华为”的家属,经常私信我,让我对“华为”有了另一层认识。
他们夫妻俩从四川到深圳打拼二十年,如今有房有车,女儿在国外读书。
她说:“这辈子最幸运的收获就是我先生还有女儿,感谢所有,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有米有菜,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生活在大城市。”
她有时会跟我唠唠,不管我是不是及时回复,说完了自己就拜拜了。
“88姐,我去地铁站接老公,替他背包,明天还要加班,这就是华为民工”
致敬华为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华为”能有今天也是因为你们的不离不弃。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华为老父亲第一个发言,猛然意识到任总老了,已经年过八十了,不知道以后没有任总的华为会是什么样,希望仍是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