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米粥,小米创业路

2025-04-22 12:24:46

一碗小米粥,小米创业路

2010年初创到2014年,创始人管理层团队琴瑟和谐,小米异军突起;2014年底到2016年底,创始人管理团队不和,剧烈动荡的小米陷入低谷;2017年至今,雷军收权引入大量新的管理层血液,第一代核心管理层逐渐与雷军分手。

第一个阶段,雷军在各种场合不断提及的就是小米粥创业故事:2010 年 4 月 6 日,黎万强父亲早上五点起来熬好小米粥后,雷军带领初创团队一起,每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后,开始闹革命的故事。

对外界而言,这个阶段,更为熟悉的是2011年8月16日,黑色T恤、蓝色牛仔裤打扮像极了乔布斯的雷军,以1999元的小米手机价格一炮打响。

这个价格维持了好几代,并且开启了从2011年30万台、2012年719万台、2013年1870万台到2014年6500万台的几年辉煌,“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模式成为彼时互联网万金油,锤子科技、360手机等竞争对手都在研究,甚至很多创业公司纷纷“东施效颦”

后来的采访中,对于性价比,雷军如此说:“这款手机做出来的成本是两千,就定价两千。我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极大限度地改善中国的商业。”

小米快速崛起,与它身后实力强大的创始团队密不可分,作为国内科技圈最早倡导“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小米联合创始人最初各有分工:

林斌负责战略合作,王川负责小米电视与小米盒子,刘德负责生态链,黎万强负责市场营销与小米网,洪锋负责MIUI,黄江吉负责路由器、云服务与米聊,周光平负责手机研发和供应链。

一位早年离职小米员工对此表示,这里面,除了雷军本人,最重要的是负责营销的黎万强,以及负责研发、供应链的周光平——此二人对小米的崛起功不可没,但彼时可能二人谁也不会想到,他们是最先出局之人。

与雷军相识并共事十多年的黎万强,成长于充满匪气、机遇和创新精神的中关村,2010-2014年间,是站在雷军身边的小米二号人物,小米的文化、粉丝正是他一手建立起来——他借鉴当时苹果饥饿营销模式,创造了“参与感、手机控、F码、米粉节”等互联网热词,甚至在那几年被称之为“营销之父”。

黎万强主导的小米粉丝文化下,小米利用互联网口碑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省去了渠道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其市场成本接近为零,让小米面世三年就拿下了国内销量第一桂冠。

不过,饥饿营销只是一种手段,无法独自撑起上千亿销售体系。小米的另一大武器是独特的供应链法则——通过预售,提前预估销售数量,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相应的优惠条件,来实现价格的优化。

供应链由联合创始人中,唯一一名拥有手机硬件背景的周光平承担。相比黎万强,周光平外界名声不显。自1995年加入摩托罗拉开始,已有十多年的专家和高管经验,主持和参与过近百款手机,这样的背景和人脉,初期对小米技术和供应链而言至关重要。

2010年夏天,小米初创团队缺少一个能够把手机做出来的人。雷军、林斌、KK(黄江吉)等人动用所有关系却没有合适人才,直到雷军面试100多位候选人后,在林斌建议下,与刚从摩托罗拉出走的周光平在银谷大厦见了一面,原计划的面谈2小时变成了12小时——几个月后,成为小米联合创始人的周光平带着一帮摩托罗拉前同事加盟了小米,不仅主导了米1等主力机型的研发和生产,还据说靠周光平的人脉、口水和酒杯解决了初期供应链问题。

在那个琴瑟和谐、新婚燕尔的几年,雷军的内心无疑特别感激于周光平的,他不仅在发布会上一口一口亲热叫着“周博士”,还公开表示没有周光平和刘德,小米万万不敢做手机。

“这话我相信雷军内心是真诚的。如果没有周光平就没有小米手机。如果没有小米手机,即便MIUI 和小米市场营销再好,小米也不可能在手机市场有成功。”一位评论人士如此说。你们怎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