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体系采用分层防护的方式,保护用户的隐私。
作为一个全面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其层次结构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应用现状和结构,将安全防范体系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
·1.物理环境的安全性(物理层安全)。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线路备份、网管软件传输介质、软硬件设备安全性(替换设备、拆卸设备增加设备),设备的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不间断电源保障等。
·2.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层安全)。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2000等。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
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
3.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
·3.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层安全)。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4.应用的安全性(应用层安全)。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由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产生,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DNS等,此外还包括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5.管理的安全性(管理层安全)。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他层次的安全漏洞。